心理咨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心理咨询 >> 正文

心理工作室培训第三期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5-01-13 00:00:00 阅读:

 
培训内容:
主要讲的内容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状况和展望。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减少劣性刺激
2.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以优化心理素质
3.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4.进行必要的心理测查,以了解心理状况
5.开展多种心理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心理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教育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
1.有利于公司产品的科学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教育者自身的优化
2.有促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于学生主动成长
3.有益于校园的和谐、有益于社区的安定、有益于社会的文明
(5)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要求:
1.一是要 以育心护心为直接目标,即优化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全面主动发展为目标
2. 二种方式是指将积极的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问题防治两种方式并举
3.注意三个结合:面向全体与重点关注结合、个性化与社会化结合、实效性与趣味性结合
4.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社区这四个方面的积极性
5.同时采用五条途径:全方位优化环境、全面渗透育心与护心、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开展必要的心理测查、实施多种心理形式的咨询辅导
6.从以下六个方面评估效果:看性格是否优化、智力是否开发、心理适应能力是否强化、内在动力是否激发、心态是否健康化、行为表现是否转化
7.心理教育的科学持续开展,需要具备以下七个条件:上级有要求、领导有认识、各方有共识、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有必要的条件经费、有激励机制、有专业人士指导。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竞争的压力。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竞争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制度上的引进等,使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如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这种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化,会使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受到强烈冲击,加之我国许多机构单位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社会的下岗失业人数逐年增多,以及社会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等,均使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原有的优越感、美好的理想在为我的利益法则面前遭到拒绝,自负和浮躁受到竞争法则的轻视,这种失落感极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2)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
 大学生正值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方面信息纷繁复杂,良莠共存,而大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缺乏经验,智力支持不足,导致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不强,使理论与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问题。
2.集团环境因素
 (1)生活环境的压力。
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整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从中学到大学,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换了一个环境,开始过独立的但又是集体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往往会因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过不惯集体生活、孤独寂寞而感到压抑和焦虑。
 (2)学习环境的压力。
许多同学考入大学后,会突然失去自信,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这种心理失落首先是因为竞争对手变了,在“高手如林”的大学里,多数过去的“尖子”不再拔尖。此外,在大学里,竞争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对自己进行整体否定。其次,表现为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中学时,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详细讲解和具体辅导,自学能力较差,依赖性强。而在大学,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手段,除了听课,从老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外,自学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它需要学生不仅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自制能力,而且还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加之大学的考试方法比较灵活等,这些变化往往使那些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缺乏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学生遇到较多的挫折而感到自卑。
 (3)个人情感的压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期,对性的问题比较敏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甚至爱情。但由于其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需要爱与理解爱之间的偏差。一方面,大学生生理成熟使人萌发性意识,产生需要爱情的欲望,但道德、纪律和法律又限制着这种欲望,于是在需求与满足之间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失去心理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相对不稳,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因而出现了诸如三角恋、单相思、失恋、胁迫恋爱以及性心理异常等现象,这些来自情感的压力,一旦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缓解和调适,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类疾病。
 (4)人际关系压力
大学校园属人群密集型场所,因此,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个大学里的同学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不尽相同,其个性、习惯的差异更显突出,学生容易发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与冲突,并无力自行妥善解决,导致交往受阻。也有一些大学生因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为找不到真正知己而苦恼,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
3.家庭环境因素
(1)父母期望值的压力。
当今社会,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普遍存在。为了子女的升学,诸如考大学、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许多家长都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2)经济困难的压力。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中也表现出来。就高校的贫困生而言,尽管谁也不愿插上“贫困生”的标签,但他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却是:在生活条件方面,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大城市来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他们除了参与学业竞争外,还得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不少贫困学生在学习之余不得不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4.自身缺陷因素
 有少数大学生因为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在长相、身材、高矮、胖瘦等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好,患有疾病,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或是因为自身的个性缺陷,如性格内向、心胸狭窄、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因素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这样恶性循环,其心理承受力将越来越差。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1.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 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设计并开好一组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关重要。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课程教学体系,分配比例适中的教学课时,并把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通过开设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必要的选修课程,使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加强心理健康训练,提高其对校园内外环境的认识,减少大学生在适应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公司产品活动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和解决学生心理障碍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这要求教师不但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有关技术,还要有积极的情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宽阔的心胸。应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特别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使他们自觉地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使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身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它是一种隐性的德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振奋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它蕴藏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就必须着力培养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精神,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主精神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抒发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力、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一是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景观,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文体活动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更为活跃高雅,让学生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三是重视校园媒体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报、黑板报、校刊、书籍、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渠道或开展“心理卫生活动月”等活动,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接触现实生活,体味多彩的人生,进行耐挫折教育、角色训练和个性塑造,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坚强的自我。
   4、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是要完善相关组织机构。成立由校、学院、系、学生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在师生中建立“观察、发现——鉴别、监控——干预、处理”的网络体系,做到“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要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为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同时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落实到班级和寝室,把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通过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及思想交流室等,由心理学专业人员、“两课”教师及政治辅导员担任心理问题咨询专家,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及时疏通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努力构筑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四是要针对高危群体开展预防性团体辅导。如针对新生,应开展养成教育、适应性教育、人际交往和学习辅导活动等,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针对特困生,应积极完善助学体系以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通过开展艰苦朴素教育、诚信教育等心理脱贫工作,引导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针对毕业生,要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咨询、考研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努力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心理减负减压。
   5、切实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水平。
  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作用,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水平。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与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及咨询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生活与社会环境、学习与社会工作、人际交往、恋爱等多方面的问题,实现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和谐统一。再次要将心理健康纳入到大学生全面素质体系当中,营造一个学生积极追求心理健康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锻炼的机会,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境,减少消极心理暗示和阴影,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循环和发展。最后要开展大学生互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同学间的谈心和相互帮助,把引起心理问题的因素和情景,转化成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促进、增进友谊、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
太阳集团欢迎您心理工作室
 
培训内容:
主要讲的内容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状况和展望。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减少劣性刺激
2.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以优化心理素质
3.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4.进行必要的心理测查,以了解心理状况
5.开展多种心理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心理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教育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
1.有利于公司产品的科学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教育者自身的优化
2.有促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于学生主动成长
3.有益于校园的和谐、有益于社区的安定、有益于社会的文明
(5)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要求:
1.一是要 以育心护心为直接目标,即优化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全面主动发展为目标
2. 二种方式是指将积极的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问题防治两种方式并举
3.注意三个结合:面向全体与重点关注结合、个性化与社会化结合、实效性与趣味性结合
4.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社区这四个方面的积极性
5.同时采用五条途径:全方位优化环境、全面渗透育心与护心、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开展必要的心理测查、实施多种心理形式的咨询辅导
6.从以下六个方面评估效果:看性格是否优化、智力是否开发、心理适应能力是否强化、内在动力是否激发、心态是否健康化、行为表现是否转化
7.心理教育的科学持续开展,需要具备以下七个条件:上级有要求、领导有认识、各方有共识、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有必要的条件经费、有激励机制、有专业人士指导。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竞争的压力。
 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竞争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制度上的引进等,使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如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这种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化,会使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受到强烈冲击,加之我国许多机构单位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社会的下岗失业人数逐年增多,以及社会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等,均使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原有的优越感、美好的理想在为我的利益法则面前遭到拒绝,自负和浮躁受到竞争法则的轻视,这种失落感极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2)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
 大学生正值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方面信息纷繁复杂,良莠共存,而大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缺乏经验,智力支持不足,导致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不强,使理论与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问题。
2.集团环境因素
 (1)生活环境的压力。
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整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从中学到大学,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换了一个环境,开始过独立的但又是集体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往往会因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过不惯集体生活、孤独寂寞而感到压抑和焦虑。
 (2)学习环境的压力。
许多同学考入大学后,会突然失去自信,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这种心理失落首先是因为竞争对手变了,在“高手如林”的大学里,多数过去的“尖子”不再拔尖。此外,在大学里,竞争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对自己进行整体否定。其次,表现为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中学时,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详细讲解和具体辅导,自学能力较差,依赖性强。而在大学,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手段,除了听课,从老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外,自学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它需要学生不仅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自制能力,而且还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加之大学的考试方法比较灵活等,这些变化往往使那些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缺乏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学生遇到较多的挫折而感到自卑。
 (3)个人情感的压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期,对性的问题比较敏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甚至爱情。但由于其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需要爱与理解爱之间的偏差。一方面,大学生生理成熟使人萌发性意识,产生需要爱情的欲望,但道德、纪律和法律又限制着这种欲望,于是在需求与满足之间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失去心理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相对不稳,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因而出现了诸如三角恋、单相思、失恋、胁迫恋爱以及性心理异常等现象,这些来自情感的压力,一旦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缓解和调适,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类疾病。
 (4)人际关系压力
大学校园属人群密集型场所,因此,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个大学里的同学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不尽相同,其个性、习惯的差异更显突出,学生容易发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与冲突,并无力自行妥善解决,导致交往受阻。也有一些大学生因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为找不到真正知己而苦恼,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
3.家庭环境因素
(1)父母期望值的压力。
当今社会,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普遍存在。为了子女的升学,诸如考大学、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许多家长都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2)经济困难的压力。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中也表现出来。就高校的贫困生而言,尽管谁也不愿插上“贫困生”的标签,但他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却是:在生活条件方面,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大城市来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他们除了参与学业竞争外,还得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不少贫困学生在学习之余不得不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4.自身缺陷因素
 有少数大学生因为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在长相、身材、高矮、胖瘦等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好,患有疾病,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或是因为自身的个性缺陷,如性格内向、心胸狭窄、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因素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这样恶性循环,其心理承受力将越来越差。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1.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 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设计并开好一组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关重要。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课程教学体系,分配比例适中的教学课时,并把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通过开设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必要的选修课程,使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加强心理健康训练,提高其对校园内外环境的认识,减少大学生在适应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公司产品活动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和解决学生心理障碍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这要求教师不但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有关技术,还要有积极的情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宽阔的心胸。应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特别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使他们自觉地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使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身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它是一种隐性的德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振奋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它蕴藏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就必须着力培养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精神,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主精神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抒发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力、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一是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景观,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文体活动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更为活跃高雅,让学生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三是重视校园媒体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报、黑板报、校刊、书籍、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渠道或开展“心理卫生活动月”等活动,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接触现实生活,体味多彩的人生,进行耐挫折教育、角色训练和个性塑造,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坚强的自我。
   4、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是要完善相关组织机构。成立由校、学院、系、学生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在师生中建立“观察、发现——鉴别、监控——干预、处理”的网络体系,做到“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要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为科学、系统、全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同时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落实到班级和寝室,把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通过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及思想交流室等,由心理学专业人员、“两课”教师及政治辅导员担任心理问题咨询专家,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及时疏通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努力构筑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四是要针对高危群体开展预防性团体辅导。如针对新生,应开展养成教育、适应性教育、人际交往和学习辅导活动等,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针对特困生,应积极完善助学体系以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通过开展艰苦朴素教育、诚信教育等心理脱贫工作,引导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针对毕业生,要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咨询、考研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努力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心理减负减压。
   5、切实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水平。
  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调适作用,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水平。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与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及咨询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生活与社会环境、学习与社会工作、人际交往、恋爱等多方面的问题,实现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和谐统一。再次要将心理健康纳入到大学生全面素质体系当中,营造一个学生积极追求心理健康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锻炼的机会,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境,减少消极心理暗示和阴影,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循环和发展。最后要开展大学生互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同学间的谈心和相互帮助,把引起心理问题的因素和情景,转化成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促进、增进友谊、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
太阳集团欢迎您心理工作室
 



上一条:心理工作室内部知识培训
下一条:心理工作室培训第二期

关闭